資源回收有哪幾種模式?
一類是以美國“再生銀行”回收模式為代表的盈利性企業運作模式,一類是以巴西“塞普利”、德國雙元和臺灣四合一回收模式為代表的非盈利性社會組織的企業化運作模式。這2類模式只在利益關系與分配方面存在一定差別,在分類目的、主體分工、運作方式等方面并無實質性差別,2者殊途同歸,通過整合業務鏈、交易鏈與利益鏈,借助利益驅動,發揮政府、排放者、回收公司、資源利用廠家、商品產銷企業和社會組織的作用,強化再生資源回收,促進垃圾分流分類和實現企業化運作的目的。
美國再生銀行模式
美國再生銀行是通過技術與商業模式創新獲得成功的典型案例,基本思路是利用物聯網技術,重整排放者、商家、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和政府之間的再生資源交易鏈與利益鏈,通過市場化經營和政府適度補貼,在排放者得到實惠、商家綁定更多的消費者、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獲得穩定的原材料來源和政府減少財政補貼的前提下,提高資源回收率,促進廢棄物分流分類,實現再生銀行(企業)的預期收益與商業運作。

巴西賽普利是制度創新的成功案例,賽普利通過建立拾荒者合作社,分揀市政環衛部門無償送來的干垃圾,從中回收再生資源,并將再生資源賣給登記合作的回收利用企業,達到強化資源回收和促進垃圾干濕分類的目的。
德國雙元回收模式
德國銷售包裝物雙元回收系統(DSD)是行業自治的成功典例,也是生產者采用委托方式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成功典例。德國對包裝廢棄物的處理與利用頒布了嚴格法規,要求產品生產者減少包裝廢棄物的產生和回收利用包裝廢棄物。為執行法規,德國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行業成立了多家回收企業,如回收工業和企業塑料包裝的RIGK、回收建材包裝和聚氨酯發泡塑料包裝的POR、回收銷售包裝物的DSD等企業,其中,DSD回收的銷售包裝物占包裝廢棄物的比例 (約48%),DSD的回收成績 為顯著。
